顯示具有 壓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壓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受拘禁的動物


昨天在臉書看到一則東森新聞的影片,一隻名為Alex的德國牧羊犬,從小就被飼主栓在後院。飼主說牠經常對人吠叫,大家都很害怕,希望動物收容所能帶走牠。剛開始的確對收容所人員有敵意及具攻擊現象,但牠在25分鐘之後卻變得不一樣了。(上面是影片原始來源)


Alex is a great, and all too common, example of what can happen when a dog lives its life chained to a fence. 
YOUTUBE影片內容說明,Alex是拴鍊犬隻裡常見且很好的例子。

由 Madeline Shannon 於去年5月寫的一篇文章『4 Reasons You Should Never Keep a Dog on a Tether or Chain』。在第一點就提到,拴鍊狗兒將使牠們變得有領域性與攻擊性,美國人道協會就指出,狗是天生的社交族群。把狗鍊在某個地方,狗將遭受巨大的心理傷害。持續不斷鍊養,一隻友善且溫順的狗也會變得神經質、憂傷、焦慮、具有攻擊性。而眾多鍊養狗的救援案例中,一旦拿掉束縛,這些攻擊傾向也隨之消失。說明了狗兒不是天生就具有攻擊性,牠們只是對當下的環境做出回應。(Alex的例子不就完全呼應了這段話嗎)

另外美國人道協會則有一篇文章在說明『被鍊犬隻或拴繩犬隻的常見問題 Chaining and Tethering Dog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其中有個問題是被鍊的犬隻對人類構成何等威脅?

狗兒在有威脅靠近時卻無法撤退,牠們會根據戰或逃的本能反應。當被綁住無法逃離,牠就只好採取戰鬥並攻擊進入領域的陌生動物或人。戰或逃 Fight or flight 在去年底Turid阿嬤系列的最後一堂恐懼犬裡有提到,交感神經負責ANS中 Fight or flight 反應,由美國懷特·坎農 Walter Cannon 教授所提出的理論。這又跟壓力有關了,請見由身體機制看壓力 ()()

以上也只談論到大家所害怕的攻擊行為而已,其他還包括:鍊子易纏結而造成生理傷害或死亡、易受其他動物昆蟲或自然災害攻擊、鍊養的動物較少得到關愛與照護...等。

在動物福利越來越受重視的現在,長期關籠或鍊養在台灣動保法不算違法,但其實這些已經算是非人道飼養的行為了。Taiwan SPCA也有一篇宣導訊息。希望之後透過宣導能提升台灣飼主對於飼養寵物的正確觀念,除了照顧生理上的需求之外,心理與行為上能更加注意,法律條文上修正更多細節。
前兩篇鍊養犬隻的文章將於動平會網站分享。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由身體機制看壓力 (下)

上一篇我們談到身體面對壓力時所引發的一連串反應,從整體的HPA軸再細分到腎上腺體相關荷爾蒙,以及受它影響的學習記憶區 - 海馬迴與杏仁核。

身體機制一再說明了長期處於壓力情況,健康甚至學習能力都將變差。所以2015年哈囉!安柏希 Hello Mr. Empathy從最基本的生活壓力談起,延伸至其他行為問題與生活安排。這也是為什麼講師Polo拔在談論每個主題時都會強調壓力與行為本身的關聯,以及解決壓力該從最原始的本能與需求看起。

說到原始的本能與需求,動物福利文章 Industrial farming is one of the worst crimes in history 裡提到,動物的天性與本能慾望在很古老世代就形成。這些天性與本能受演化所影響,它們不會因為現下條件就改變或立即消失,而是持續造成動物的主觀感受。例如:群居的哺乳類動物透過玩樂互動學會必要的社交技能,幼兒與母親有著強大的連結...等。對馴養動物而言,我們常忽視牠們的主觀需要,這些需求如果未得到滿足則會使牠們極度痛苦。


上圖為講座裡頻頻現身的投影片,Polo拔曾經依照投影片裡的每個部份為大家講解。這讓我們不再只是陷於行為問題產生的結果,而是去理解其產生的原因。從根本去引導與改善,並非單純制止行為的發生。

回到身體機制看壓力,接下來就從運動需求與心智刺激裡的嗅聞來跟心跳速率做個比較。影片中第一個動作Fetch,是一般飼主常做的運動或遊戲 - 你丟我撿(取回獵物)。第二個動作為Nosework,是心智刺激的項目,讓狗兒運用鼻子做嗅聞遊戲。



它讓我們很清楚的看到,當狗兒在做平靜探索與嗅聞時,心跳速率是降低的。反之,常讓我們以為可以消耗精力的遊戲反而使心跳加快。這就是為什麼Turid阿嬤不建議你丟我撿這個遊戲,長期反覆的你丟我撿不但沒有滿足狗兒需求(追到獵物並享用獵物),卻不斷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使身體機制處在心跳速率高升的狀態。另一個Turid阿嬤推薦的心智遊戲,不僅有效降低腎上腺素與心跳速率,使身體不再遭受壓力反應,還刺激大腦與心智,增加學習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附註、影片的Pulse Project也做了手勢(講座中有示範)與心跳速率的關聯。


狗兒的動態視力很發達,天生留意與觀察周遭的能力佳。當飼主要起身或離開時可以對狗兒做出手勢,示意沒什麼大事發生,不須過於緊張而過度反應。

看似狗兒對飼主離開無特別反應,實則心跳已經明顯道出一切。無手勢離開時,心跳上升幅度較大;有手勢離開時,心跳上升幅度較小或降低。而黃金獵犬的家長做出的手勢比前一例子更為自然。如有手勢運用的疑問,請詢問講師Polo拔。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恐懼犬回顧 - 聲響篇

Doggie Drawings by Lili Chin


隨著今天跨年倒數,緊接在後的是農曆新年,鞭炮噪音與人聲鼎沸的狀況來到最高點,還好今年底我們就安排了恐懼犬主題,讓擔心的朋友們尋得一絲曙光。由理解恐懼犬的世界開始,再到面臨害怕(面臨壓力)時生理的反應,最最重要的是後面的解決方式及問與答,不知12月的練習如何呢?大家是否都進步了一點?如果今年恐懼還未得到良好的緩解,那麼我們就盡力讓程度降低,輔助牠們朝著明年更進步的方向前進吧!

回顧講座裡的方法:

1. 降低壓力源(聲響)的程度
逢年過節的外在環境是否適合您的狗兒呢?如果超過能負荷的壓力,那還是選擇待在熟悉的家中減輕焦慮,或者有更安靜且讓牠安心的地方。
運用氣密窗、隔音設備或關緊門窗來減少音量強度,平常播些能讓狗兒鎮定的音樂。例如Through a dog’s ear & Relax My Dog & 古典樂…等。

2. 提供安全的避難所
狗兒在害怕時喜歡找地方躲起來或挨著群體,提前準備一個牠安心的小窩,蓋上布隔絕聲響與光線,或是維持牠先前躲藏之地的安全性,切勿在緊張害怕時拖牠出來或做其他加深恐懼的動作。

3. 安撫的方式
Q&A裡有位小姐描述了狗兒對窗外吠叫,並且會出聲說話安撫並摸摸牠。Polo拔說我們常常使用聲音來表達,但聲音裡帶著太多情緒以及高低起伏,這時反而希望我們也冷靜並禁聲,使用手勢或其他安撫方式。如果牠們願意停靠在人類身邊,就靜靜地陪伴,做些TTouch或以手掌心順著吻部、耳朵到頸部輕撫。

4. 輔助工具
Happy Hoodie 快樂頭巾
Thundershirt 安定背心
TTouch Wrap TTouch繃帶 
ADAPTIL 犬用費洛蒙
抗焦慮藥物

5. 系統化減敏

以上方式有助於您協助狗兒減輕聲響帶來的不適,輔助工具與系統化減敏或任何行為改變的不確定,請尋求正向訓練師,藥物部份請咨詢獸醫師,TTouch請期待2016年課程安排或找TTouch療癒師體驗

Polo拔補充說明:
害怕到躲起來、發抖的狗兒需要幫助,因為害怕而吠叫的狗兒也同樣需要幫助。處罰或制止行為只會讓狗兒感到恐懼及無助。制止行為的出發點源自於停止讓自己無法接受的事物(例如吠叫),但適當的做法可以幫助狗兒安心,也同樣可以讓狗兒減少或停止吠叫。
害怕/恐懼是核心情緒之一,它不會與開心的情緒同時產生。害怕不會因為安撫而更加害怕,重要的是去了解狗兒需要什麼幫助,不要做出令狗兒更害怕的事。陪伴與等待通常是好的選擇(對人來說也是),平靜的做法讓副交感神經得以運作,穩定情緒。人常常做的太多為了讓狗兒不害怕,但有時只會讓狗兒轉移注意力而很忙、很累,通常也伴隨著更多的壓力,也無法學習。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由身體機制看壓力 (上)

還記得Polo拔於先前講座都有提到一些壓力相關荷爾蒙,今天就讓我們由身體機制來看壓力。

HPA軸 - 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

HPA軸是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重要部分,參與控制應付緊急狀況的反應,並調節許多身體活動,包括消化、內分泌、免疫系統、心情和情緒以及能量貯存和消耗等。

p2

整個HPA軸由下視丘的 CRH開始 → 促進ACTH → 使腎上腺的荷爾蒙增加 → 再回饋作用於下視丘和腦垂體,分別抑制CRH和ACTH的合成與分泌,產生負回饋控制。


腎上腺體荷爾蒙


分泌物質
主要功能
醛固酮
調節體內水分、平衡鹽份並維持血壓
腎上腺皮質醇 (可體松)
升高血糖、血壓等反應,讓身體應付壓力及緊急狀況
雄性激素
維持性功能、性特徵及體態、性慾
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
讓心跳率及心臟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加大,血壓會提升等,讓人體應變緊急狀況

腎上腺素雖可讓身體應變緊急狀況,但皮質醇如果因慢性壓力而持續升高,會造成一些身體不良反應。

血糖上升
免疫被抑制易生病
易怒、憂鬱、嗜睡
消化系統功能降低
心跳速率、強度及血壓增加
...等

受腎上腺影響的學習記憶區 - 海馬迴與杏仁核

壓力靠著「釋放腎上腺素」和「釋放糖皮質素」來強化學習。這兩種激素都會作用在杏仁核和海馬迴的受體上。 杏仁核和海馬迴都屬於邊緣系統 limbic system 的皮質下中樞,除了影響情緒外,杏仁核與海馬迴共同控制學習和記憶,並能調節內臟的活動。

海馬迴 Hippocampus 主要將短期記憶區轉至長期記憶區儲存。海馬迴特別容易受到情緒憂慮 distress 所引起的腎上腺皮質醇 cortisol 影響而受損。在正常情況下,海馬迴能夠調控皮質醇的分泌量,避免它分泌過多。但在壓力情境下,皮質醇會分泌過多,這也會影響海馬迴在儲存記憶 encode 以及提取記憶 recall 的表現,持續性的壓力也會讓皮質醇影響海馬迴去增加或減少神經元的頻率,當神經元被皮質醇攻擊,海馬迴就會因此而縮小體積。

杏仁核 Amygdala 與視丘及下視丘共同調控人體面對生死存亡重要關頭的反應,讓動物能夠挺身而戰或是逃離危險。杏仁核同時會將訊息傳導至海馬迴,喚起儲存的短期或長期記憶、情感或無意識的記憶,快速產生記憶中的情緒反應。當皮質醇開始損害海馬迴的同時也刺激杏仁核,強迫將我們的注意力放在情緒上,減少吸收新資訊的能力。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洪水法 Flooding,危險的賭注?

講師安莉‧范 Anne Lill Kvam 在9/13的講座中,從習得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延伸到洪水法 Flooding,今天就來談談什麼是洪水法?洪水法適用在動物身上嗎?

洪水法 Flooding

洪水法與系統減敏法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同樣是行為治療學派的技巧,但是系統減敏法是循序漸進地給予不同程度的焦慮事件,而洪水法是一種較為強烈的治療方式。其發明人 Thomas Stampfl 在1967年發明了這個用於人類的心理治療法。根據古典制約的「消弱」原理使當事人曝露於「真實或想像」的情境中。此技巧旨於減少人類或動物在面對刺激情境時所表現的反應,這個做法將此刺激多次連續地出現,在沒有危險之下長時間接觸,而且阻絕任何逃離的可能性。

2012年英國犬類行為學家 Mr. John Rogerson 第二次應寶貝狗協會之邀來台開講時,講座中播放了一段示範影片,影片中有一隻害怕雨傘的狗兒,John Rogerson  站在遠處,朝狗兒不停地開合雨傘,如此重複近一個小時,狗兒的反應從強烈吠叫到最後的改變。
而9/13安莉‧范 Anne Lill Kvam 則說,洪水法用在人類身上可能有其效用,但絕對不可以使用在動物身上,因為人類可以經由解釋全盤理解,在不適或無法接受的情況下可以喊停,反之動物卻無法理解及表示停止,這對牠們則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在生活中洪水法到底多常見呢?
Vicki老師翻譯的文章:沈下去或游起來:八個可能發生「洪水法」的做法。裡面談到一些常見的訓犬建議,實際上都可能用到洪水法。

那麼為什麼我們常使用洪水法卻視而不見呢?
如文章所說,因為有些洪水法的做法對人類來說看來很友善,以致容易忽略狗狗的焦慮反應。例如:用手餵牠吃東西!這麼做看似證實人類是無害、友善的,但是牠可能為了進食而被迫接近人,並非對人感到自在。另一個理由是「面對恐懼」的心態。人類可能理解到這對狗狗是不快的經驗,但是他們覺得狗狗需要「面對自己的恐懼」,長時間接觸並撐過去似乎就OK了。

其實只要細看了解,對害怕的動物來說,如果牠們沒有機會保有自行選擇權,那麼很容易就正在逼迫牠們陷處洪水法中,而人類又太常自以為是想控制,或是未即時注意及忽略動物的感受。

所以9/13的講座中教導追蹤人類氣味與環境豐富化時,皆不能出現令狗兒感到害怕與焦慮的人及物品。狗兒對於嗅聞遊戲的連結應是愉悅探索、享受平靜過程,畢竟這不是教育性課程。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專注於當下目的。該是協助狗兒處理恐懼人/物時再說,遊戲與好連結就該保有它該保有的條件。雖然講師Anne在講座中只提及洪水法不該用在動物身上,嗅聞遊戲不能出現刺激物,但我想基本觀念選擇權和我們常誤入的迷思都是她想提醒我們的。

當然講師Anne在講座中有說明如何協助處理狗兒恐懼與刺激物的方式,有機會再寫一篇文章,也歡迎南部的朋友參加哈囉!安柏希 Hello Mr. Empathy舉辦的講座,12/06有恐懼犬主題唷!對於協助處理狗兒恐懼與刺激物的方式,安全感是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剛好也是Vicki老師翻譯文章內文中提及的 Helping a Fearful Dog Feel Safe 提到的關鍵,作者 Eileen Anderson 認為幫助狗兒感到安全可是最難的呢!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認識習得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講師安莉‧范 Anne Lill Kvam 在9/13的講座中提到這個詞彙 - 習得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這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 Martin E.P. Seligman 在1967年時,以狗為對象做了下列一組實驗所觀察的結果。













實驗如上圖所示:
  1. 把狗放進由兩部分構成的籠子,中間用隔板隔開,一邊有電擊,另一邊沒有電擊,而隔板的高度狗可以輕易跳過去,電擊的強度剛好能夠引起狗的痛苦,但不會使狗斃命或受傷。
  2. 當通電時,發現狗全部都能逃脫電擊之苦,輕而易舉地從有電擊的一邊跳到安全的另一邊。
  3. 之後隔板的高度拉高到狗無法跳過,開始被電擊時,牠們會拼命地掙扎想跳過去,但經過再三的努力發現無法逃脫後,掙扎的強度就逐漸降低了。
  4. 步驟3做了好幾次都發現跳不過去,再把隔板降低到可輕易跳過的高度,通電後發現狗直接蜷縮在地,絕望地忍受電擊之苦,根本不去嘗試有無逃脫的可能。











上圖為動物權益組織NOAH在網站上表明,所有動物都有權利去追求自身需求,有自由活動、物種特有能力及行為需求的權利,人類飼養與生活在自然界的動物相比也許有些限制,但經由調整,飼養的動物也有權被滿足該物種的需求。

生活中我們局限狗兒太多,常常不可以、到處都是 NO!NO!NO!,散步只能腳側、嗅聞某些味道覺得很髒...等,這些控制無法讓狗發揮與生俱來的能力,導致狗兒呈現被動狀態。大家都以為這樣子的表現是訓練有素的完美狗狗,但實際上狗兒卻感覺糟透了。













面對一再的挫折感或限制,壓力上升卻無法得以解決,就會產生習得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變得消極甚至自我放棄。如同上圖 - 挪威官方組織對於提昇人類心理健康的論點第2點,當你做喜歡或擅長的事你會感到快樂、內心舒暢,狗兒也是相同的。什麼又是能發揮的能力及擅長的事呢?最簡單的就是大自然中物種的本能。

延伸閱讀
島輝麻9/13講座心得Part1
延伸講座
2015/8/15 高雄講座 - 了解與減少狗兒常見的生活壓力。
由不同年齡層的狗兒基本需求開始了解,如想再聽到此主題的講座,請到與我聯絡區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