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犬關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犬關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流浪者的流浪狗之歌 - 斯里蘭卡

謝謝網友梧桐分享 斯里蘭卡

其實在12個國家裡,斯里蘭卡得了小編一票。對於志工為這個國家下的標語小編非常有興趣了解,「斯里蘭卡」重新思考人與動物關係。相較於解決方法或法條,環境與資源...等,人與動物的關係反而是最根本、最深入核心的。


流浪者的流浪狗之歌-斯里蘭卡
記錄觀點>>
在不同國家隨意拍攝的片段,集結整理後發現,可以從記錄動物的處境觀察到人與動物之間關係,並且透過動物對人的態度,來看一個國家如何對待生命與環境。

志工發文
1. 斯里蘭卡,80%的母犬絕育比例是否足以控制族群?
2. 斯里蘭卡,TNvR大幅減低狂犬病病例數的科學證據

接著讓我們來看看網友的心得吧!
(以下為網友心得,哈囉!安柏希只負責分享)

斯里蘭卡:回歸本質的思考

大家其實多少應該都有聽過這個國家。或多或少,但是對於裡面的文化及其背景應該是不甚了解。我也是不清楚的一員,直到這個講座介紹到這個國家。

為什麼說是回歸本質的思考呢?其實應該是要問,為什麼我們要做TNR或是TNVR?大部分的人列舉的原因不乏環境、資源、衛生甚至安全等問題。但是這些都是以「」為本位去做思考。至今很少有「與動物(自然)和平相處的國家」。斯里蘭卡是其中一個。

講者裡面講述的其實都是很美好的畫面。街上的狗一招手就來,翻肚子撒嬌。他們的收容所「狗食」是可以選擇的,有白飯有牛奶。甚至這些狗被Return放置回去時,是全村子的人一起迎接狗回來,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他們的人民尊重且給予這些動物生活的空間及自由。狗或貓不屬於任何人,而是所有人都是牠們的同伴。他們也不殺狗,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過度開發。

但是在這些已開發的國家裡,到底應該要怎麼做才能這樣平等的尊重?宗教或許是其中一環,但我寧可相信那是一種發自內心及群眾的信任。做不做零安樂,做不做TNR,大前提還是都是用人的立場去處理這些事。我相信斯里蘭卡,給了我最深,也最複雜的思考和情緒。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流浪者的流浪狗之歌 - 引言

5月28與29日是相信動物到達南台灣的日子,2016全臺巡迴講座在高屏共3場演講。3名長期關心流浪動物的台灣志工,依聽眾投票形式於2小時講座內呈現各國動保現況,一場談論3-5國不等,共12個國家可以選。

【講者】郭璇、盧莞宜、陳靜芳。
小動物臨床獸醫師 × 流浪動物前線志工 × 野保所背景

土耳其」犬隻族群管理高峰會+友善動物的古老城市伊斯坦堡。
保加利亞」在首都看見成功以結紮解決共存問題的官民合作模式+在國界遇見不是在救狗就是在抽菸的慢熱獸醫。
羅馬尼亞」狗場如戰場2.0。
義大利」正式報告的測不準背景。
葡萄牙」燃燒性命的公立收容所。
英國」先進的思想不是只表現在路上沒有流浪動物。
美國」大國土的流浪動物現況難道可全境同步?
斯里蘭卡」重新思考人與動物關係。
厄瓜多」野動志工的叢林生活。
泰國」我要紮完曼谷的六萬四千隻狗!
馬來西亞」亞洲動物研討會+在地志工+多元民族的多元觀點。
台灣」必帶。



先猜猜看這張圖片的場景是?
看起來像大型公園或郊區散步的好地點,但它是羅馬尼亞的狗場。台灣的狗場是小小的空間裡頭塞滿幾十隻或上百隻狗,而這裡卻是一望無際,整座山頭的狗兒很零星、很自由的活動著。

狗場靠什麼運作?
此狗場屬於某個協會,協會僱用員工照顧場區內的狗兒,並且種植農作物販售當作經費。

3位志工走訪國家的路線

往後會分別介紹不同國家,就跟第一張圖片一樣。有時候接收到的不一定是所認知的,而各個國家雖同樣有動保議題,卻也會因國情、對待動物的態度、政府與民間...等因素有所不同。



3位志工參加了由ICAM(國際同伴動物管理聯盟舉辦的犬隻族群管理高峰會,進而認識各個不同國家的動保人。也因為Robert Smith極力幫忙,讓她們踏上了參訪之旅。Robert 聽完志工的想法就馬上把推薦的參訪名單Mial給她們,連交通跟聯絡人的資訊都附上了。Robert 可以說是這些講座的貴人吧XD

ICAM 是由數個協會所組成的國際性聯盟,共同的理念是以專業學科的方式思考流浪動物這個議題。並舉辦犬隻族群管理高峰會,集結各國的專家以各國不同經驗、狀況做討論交流。

ICAM針對如何解決流浪動物已出版了2本書,圖中的人道犬隻族群管理指南有幾個翻譯版本,中文譯本為簡體中文。


ICAM出版的第一本書

志工截取第三頁是為了給大家一些概念。例如第二點,台北地區的浪犬組成跟來源與高雄地區就會不同,採用的管理方式也會不同(台灣篇會說明)。而第三點就是俗稱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發現流浪動物就只是把它移走,卻不去思考為什麼動物會來到這,那移走流浪動物就是治療症狀,明白動物來源並著手解決才是治療病因。





Stray除了流浪還有閒晃之意,國外也以這隻狗是否自由活動無人管束為依據進行浪、家犬分類

繁殖場被歸類在棄犬與走失犬
已經成為流浪狗或浪犬生的浪犬,不管最初的來源為何,都將歸類在野犬
放養犬多數為不請自來,飼主習慣餵食後就定居在附近,所以飼主責任是個模糊地帶,通常朋友詢問飼主會承認,但如果換成動保稽查人員詢問,飼主就不太會承認狗是他的,但放養犬帶來的影響跟前兩者是差不多的。

流浪犬隻的影響
發情持續不斷繁殖
公狗鬥毆,人類害怕
吠叫
隨地便溺...等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受拘禁的動物


昨天在臉書看到一則東森新聞的影片,一隻名為Alex的德國牧羊犬,從小就被飼主栓在後院。飼主說牠經常對人吠叫,大家都很害怕,希望動物收容所能帶走牠。剛開始的確對收容所人員有敵意及具攻擊現象,但牠在25分鐘之後卻變得不一樣了。(上面是影片原始來源)


Alex is a great, and all too common, example of what can happen when a dog lives its life chained to a fence. 
YOUTUBE影片內容說明,Alex是拴鍊犬隻裡常見且很好的例子。

由 Madeline Shannon 於去年5月寫的一篇文章『4 Reasons You Should Never Keep a Dog on a Tether or Chain』。在第一點就提到,拴鍊狗兒將使牠們變得有領域性與攻擊性,美國人道協會就指出,狗是天生的社交族群。把狗鍊在某個地方,狗將遭受巨大的心理傷害。持續不斷鍊養,一隻友善且溫順的狗也會變得神經質、憂傷、焦慮、具有攻擊性。而眾多鍊養狗的救援案例中,一旦拿掉束縛,這些攻擊傾向也隨之消失。說明了狗兒不是天生就具有攻擊性,牠們只是對當下的環境做出回應。(Alex的例子不就完全呼應了這段話嗎)

另外美國人道協會則有一篇文章在說明『被鍊犬隻或拴繩犬隻的常見問題 Chaining and Tethering Dog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其中有個問題是被鍊的犬隻對人類構成何等威脅?

狗兒在有威脅靠近時卻無法撤退,牠們會根據戰或逃的本能反應。當被綁住無法逃離,牠就只好採取戰鬥並攻擊進入領域的陌生動物或人。戰或逃 Fight or flight 在去年底Turid阿嬤系列的最後一堂恐懼犬裡有提到,交感神經負責ANS中 Fight or flight 反應,由美國懷特·坎農 Walter Cannon 教授所提出的理論。這又跟壓力有關了,請見由身體機制看壓力 ()()

以上也只談論到大家所害怕的攻擊行為而已,其他還包括:鍊子易纏結而造成生理傷害或死亡、易受其他動物昆蟲或自然災害攻擊、鍊養的動物較少得到關愛與照護...等。

在動物福利越來越受重視的現在,長期關籠或鍊養在台灣動保法不算違法,但其實這些已經算是非人道飼養的行為了。Taiwan SPCA也有一篇宣導訊息。希望之後透過宣導能提升台灣飼主對於飼養寵物的正確觀念,除了照顧生理上的需求之外,心理與行為上能更加注意,法律條文上修正更多細節。
前兩篇鍊養犬隻的文章將於動平會網站分享。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重新思考 Rethinking


昨天有場由Hope For Paws Project主辦的講座,邀請丹麥訓練師Vibeke Sch. Reese來台演講,主題為「洞悉狗狗肢體語言與傳達 Canine Body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Masterclass」。

Vibeke曾在奧爾堡動物園工作4年,主要擔任獅子等大型肉食動物的飼育員,婚後赴美獨自研究狼群,並於瑞典、挪威等地教授狼行為學。Vibeke亦是KPA訓練師,是Polo拔的KPA同班同學。以上Vibeke的簡介摘錄板鼻麻的翻譯

經由板鼻麻的講座心得分享,興起了寫這篇文章的念頭。心得文裡提到一篇有關狼群運用眼神交換意見並下決定的編譯文,還有各10隻狼與狗分別面對問題時的反應的實驗。不僅有趣又能加深我們重新思考的角度。
Reese在講座上一直強調,要獲得他人的尊重,應先尊重他人,面對人類如此,面對狗亦然。講座中播放了兩部影片,顯示出當訓練者越尊重狗的肢體語言,那隻狗也變得更願意嘗試、更主動去尋找解決方法。
Vibeke這段話也是創立 哈囉!安柏希 Hello Mr. Empathy 的初衷,為什麼專頁資訊的詳細說明會提到開始有訓練師跟國外講師帶來新的思維,而這所謂的新思維與目前台灣對於動物行為問題的解決方式不太相同。

以吐蕊阿嬤Tuird為例,剛接觸Tuird Rugaas到開辦講座以來,陸續都會從中接收到一些聽眾的回饋,包括阿嬤講座上的、南部兩區講座的。不乏覺得新穎需要時間消化、認同並進一步落實運用,或是無法吸收思考、想立即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等。

以下取幾個很常出現的反應:
  • 散步給狗選擇權?台灣狹小擁擠處處都是危險,只有在挪威地大自然之地才有可能辦到。
  • 總是一直重複同樣的內容、觀念,上一次課就會了。
  • 可以給我立即解決問題的方法嗎?給我解決方法就好了。
  • 不下指令、不聽話怎麼叫訓練?


坊間很多訓犬廣告標榜可以讓狗兒服服貼貼,利用訓練手法跟技巧改變行為。試想想,當行為調整成我們預訂的模樣之後,問題真的解決了嗎?沒有什麼遺失或不同了?有太多例子是犬類過於服從而忘了自立的能力、少了天生的性情。益智玩具調整難度後只會眼巴巴望著你?路上遇見新事物不好奇上前探索,而是轉而用眼神與等待尋求你?上面的常見反應很值得花時間想一想呢!

大部份的處理或訓練方式都是只面對行為問題本身,大都只能治標(改變行為)無法治本(解決壓力來源)。新的思維用它的方式不斷撞擊你的大腦,也用它的方式在提醒大家面對問題時的思考模式。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認識習得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講師安莉‧范 Anne Lill Kvam 在9/13的講座中提到這個詞彙 - 習得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這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 Martin E.P. Seligman 在1967年時,以狗為對象做了下列一組實驗所觀察的結果。













實驗如上圖所示:
  1. 把狗放進由兩部分構成的籠子,中間用隔板隔開,一邊有電擊,另一邊沒有電擊,而隔板的高度狗可以輕易跳過去,電擊的強度剛好能夠引起狗的痛苦,但不會使狗斃命或受傷。
  2. 當通電時,發現狗全部都能逃脫電擊之苦,輕而易舉地從有電擊的一邊跳到安全的另一邊。
  3. 之後隔板的高度拉高到狗無法跳過,開始被電擊時,牠們會拼命地掙扎想跳過去,但經過再三的努力發現無法逃脫後,掙扎的強度就逐漸降低了。
  4. 步驟3做了好幾次都發現跳不過去,再把隔板降低到可輕易跳過的高度,通電後發現狗直接蜷縮在地,絕望地忍受電擊之苦,根本不去嘗試有無逃脫的可能。











上圖為動物權益組織NOAH在網站上表明,所有動物都有權利去追求自身需求,有自由活動、物種特有能力及行為需求的權利,人類飼養與生活在自然界的動物相比也許有些限制,但經由調整,飼養的動物也有權被滿足該物種的需求。

生活中我們局限狗兒太多,常常不可以、到處都是 NO!NO!NO!,散步只能腳側、嗅聞某些味道覺得很髒...等,這些控制無法讓狗發揮與生俱來的能力,導致狗兒呈現被動狀態。大家都以為這樣子的表現是訓練有素的完美狗狗,但實際上狗兒卻感覺糟透了。













面對一再的挫折感或限制,壓力上升卻無法得以解決,就會產生習得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變得消極甚至自我放棄。如同上圖 - 挪威官方組織對於提昇人類心理健康的論點第2點,當你做喜歡或擅長的事你會感到快樂、內心舒暢,狗兒也是相同的。什麼又是能發揮的能力及擅長的事呢?最簡單的就是大自然中物種的本能。

延伸閱讀
島輝麻9/13講座心得Part1
延伸講座
2015/8/15 高雄講座 - 了解與減少狗兒常見的生活壓力。
由不同年齡層的狗兒基本需求開始了解,如想再聽到此主題的講座,請到與我聯絡區喊聲。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與狗爭老大?



9/13 參加了狗兒的氣味王國嗅覺講座,這次由講師安莉‧范 Anne Lill Kvam主講。

*講師簡介請至人物介紹區查看
*圖:運用狗兒與生俱來的本能創造有趣的活動吧!



從狗兒的五感 (視、聽、嗅、味和觸覺) 慢慢談到嗅覺遊戲的創造、進階的氣味追蹤、環境豐富化...等,當然中間一定會穿插不可或缺的基本觀念。雖然說是基本觀念,但其實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或是陷在迷思裡。

很有感觸內容為其中兩段,提到寵壞狗兒老大論
講師講了一個小故事。
我買了一個不便宜的涼墊想給我的小柴犬降溫,結果小柴犬反而不理涼墊去睡其他看起來可能更熱的地方。
一般人面對這個故事可能會小怨懟一下,買了那麼貴的東西結果小狗有違我們的好意了,或是規定牠們一定要在上面,甚至有些人開始覺得是否寵壞牠了實際上給予選擇權這件事處處都在發生,生活中的每個小地方都有故事在提醒著我們。
而講師也提到:散步的時候讓牠們選擇想去的地方,盡情探索環境。狗兒要有很多玩具可以供牠自己選擇。
針對睡眠則是:
狗兒會換多處地點睡覺,也喜歡在有高度的地方睡覺,這樣方便留意周遭動靜。
牠們更是社交性睡眠,會希望與其他生物同處一個空間睡覺。
Turid 2011年講座中提到 - 人們因為不了解而感到恐懼或生氣,因此才想去控制牠們的行為。

人類似乎習慣支配一切,打開手放掉掌控權會覺得不安,也老是以地位來看待人犬關係,以至於坊間流傳與狗兒一起睡覺會讓主人地位變低的論點。

對此Anne說了一段非常簡單的話語,簡單到打破了老生常談、爭論不休的地位說及老大說。
你/妳 圈養了牠
你/妳 扣上了牽繩
你/妳 決定了有關牠的一切,何時吃飯、何時散步
牠如何被寵壞?牠又如何當老大?
多麼一語破的、發人深省的一席話。把上對下"地位"的意義去除,改用"了解"而非"聽話"的與牠們相處,那麼想控制的程度還會剩下多少?Polo拔曾經詢問過Turid這類問題,吐蕊阿嬷回答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控制牠們,我喜歡觀察牠們"

當然還有更多細節與歷史可以探討,想深入了解就到Vicki老師的專欄觀看吧!Vicki老師專欄 - 談及地位與老大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