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動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動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從海鸚文章學習

「Atlantic Puffin」的圖片搜尋結果
留意周遭,往往有好多很棒的學習資源呢!今天看到朋友分享的這則文章,又認識了一個物種,可愛的海鸚很適合做成圖卡給小朋友學習唷~
 
文章主軸是鳥類復育與保護專家克雷斯(Steve Kress)復育海鸚的故事。如果仔細閱讀與思考,您一定可以從中發現,文章裡不只可以認識海鸚這個物種,還能讓我們看到其它面向。
 
觀察與了解就是親近最好的第一步
其實這跟哈囉!安柏希之前發的文章理念相同,要接近一個物種,你必須先了解他。也許有人會認為:「克雷斯是鳥類復育與保護專家,會那麼了解海鸚是正常的,普通人哪知道啊」,但這跟我們想與新朋友變得熟悉是一樣的,您得先對他有所認識,觀察他喜歡吃什麼、做什麼,愛聊什麼話題等,您才會慢慢跟他成為好朋友。如果想跟他有所拉近,就會有動力去認識他,不管是不是專家。

北極海鸚Atlantic puffin小介紹
牠是海鸚屬Fratercula中的其中一個種類,另外還有角海鸚與簇絨海鸚(花魁鳥),以及絕種的道氏海鸚。而北極海鸚是唯一在北大西洋土生土長的,其他則是在北太平洋。牠們除了繁殖期會在陸上生活外,其他時間都在海上,最常在石塊、巨岩之間或泥土中築巢,這就是為什麼文章裡有克雷斯在石縫間取蛋的照片。

牠是群聚動物,春夏繁殖期是最熱鬧的時刻,牠們會變得非常積極於社交,求偶、交配、打架,所以文章中才說計畫失敗的原因在此,無鸚島讓想回原地築巢的海鸚們退縮了呀XD
 
保育之路漫漫
克雷斯在1973年經加大政府同意,開始搬蛋孵育海鸚,為海鸚製作假朋友群、動頭腦想辦法製造會動的假象、發出各式各樣的海鸚聲音,直到1981年才在島上發現一隻海鸚雛鳥,而這隻小鳥是島上海鸚消失後的100年來第一隻自然產海鸚。

這是多麼辛苦的一條路,而時間是多麼的漫長,如果加上育養期更長的物種,或是育養及環境困難度更高的狀況,保育之路就更具挑戰。更何況重建時期總是和毀壞時期一併進行;再者是重建的速度、力量及人力常常遠比不上毀壞,就像台灣的流浪犬問題、世界的環保問題等。
 
地球上的每一員都有責任
文章說1850年人們為了時尚而撲殺海鸚,1990年漁民吃蛋。海鸚全身上下都有利用之處,在冰島殺獵海鸚是合法的,海鸚也是他們的傳統美食之一。當然,海鸚不在瀕危名單中,人類利用造成海鸚變少是不是主因也不確定,但肯定的是,因海水溫升高擾亂了食物鏈,小型魚類的數量都在減少,這些魚類正是牠們的主食。

「我們不是專業人士,沒辦法處理」「大西洋的問題乾太平洋的我們屁事」「啊!沒救了啦」,其實這都是逃避心態產生的對話。保護地球上的物種或資源,有時候看似跟我們沒有關係,但總是環環相扣,或是一點點就連帶影響一大面。大西洋的問題也可能發生在太平洋,文章或資訊有時候只是個借鏡與提醒,某處發生的問題也許會發生在我們這裡,更有可能是整個世界都在發生的事。而非專業人士就有非專業人士的做法,我們不會復育,那就盡力做好環境上的維護,少丟點垃圾、多做點環保等,毀壞速度雖然很快,但一個人動、一百人動、一萬人動,總比大家都心存〈別人有做不差我〉的心態,機械運轉也是靠無數個小零件產生的啊!
 

小編曾經看過《群》這本小說,它的小標語是: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竟是殺人……。裡面描寫世界各地陸續傳出來自海洋的異常現象,造成了各種災難事件,海嘯、無眼白螃蟹、成群鯨魚攻擊等,也有間接帶出一些需要重視的問題,例如石油開採過度。作者可是用了很多角度與面向想傳達給大眾,所以,您認為海洋沒有意識嗎?周遭甚至是大自然就如同書裡的描述,它一直都在發生,只是默默地、安靜地、讓人不知不覺。

參考內容:維基百科國家地理雜誌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流浪者的流浪狗之歌 - 斯里蘭卡

謝謝網友梧桐分享 斯里蘭卡

其實在12個國家裡,斯里蘭卡得了小編一票。對於志工為這個國家下的標語小編非常有興趣了解,「斯里蘭卡」重新思考人與動物關係。相較於解決方法或法條,環境與資源...等,人與動物的關係反而是最根本、最深入核心的。


流浪者的流浪狗之歌-斯里蘭卡
記錄觀點>>
在不同國家隨意拍攝的片段,集結整理後發現,可以從記錄動物的處境觀察到人與動物之間關係,並且透過動物對人的態度,來看一個國家如何對待生命與環境。

志工發文
1. 斯里蘭卡,80%的母犬絕育比例是否足以控制族群?
2. 斯里蘭卡,TNvR大幅減低狂犬病病例數的科學證據

接著讓我們來看看網友的心得吧!
(以下為網友心得,哈囉!安柏希只負責分享)

斯里蘭卡:回歸本質的思考

大家其實多少應該都有聽過這個國家。或多或少,但是對於裡面的文化及其背景應該是不甚了解。我也是不清楚的一員,直到這個講座介紹到這個國家。

為什麼說是回歸本質的思考呢?其實應該是要問,為什麼我們要做TNR或是TNVR?大部分的人列舉的原因不乏環境、資源、衛生甚至安全等問題。但是這些都是以「」為本位去做思考。至今很少有「與動物(自然)和平相處的國家」。斯里蘭卡是其中一個。

講者裡面講述的其實都是很美好的畫面。街上的狗一招手就來,翻肚子撒嬌。他們的收容所「狗食」是可以選擇的,有白飯有牛奶。甚至這些狗被Return放置回去時,是全村子的人一起迎接狗回來,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他們的人民尊重且給予這些動物生活的空間及自由。狗或貓不屬於任何人,而是所有人都是牠們的同伴。他們也不殺狗,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過度開發。

但是在這些已開發的國家裡,到底應該要怎麼做才能這樣平等的尊重?宗教或許是其中一環,但我寧可相信那是一種發自內心及群眾的信任。做不做零安樂,做不做TNR,大前提還是都是用人的立場去處理這些事。我相信斯里蘭卡,給了我最深,也最複雜的思考和情緒。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流浪者的流浪狗之歌 - 引言

5月28與29日是相信動物到達南台灣的日子,2016全臺巡迴講座在高屏共3場演講。3名長期關心流浪動物的台灣志工,依聽眾投票形式於2小時講座內呈現各國動保現況,一場談論3-5國不等,共12個國家可以選。

【講者】郭璇、盧莞宜、陳靜芳。
小動物臨床獸醫師 × 流浪動物前線志工 × 野保所背景

土耳其」犬隻族群管理高峰會+友善動物的古老城市伊斯坦堡。
保加利亞」在首都看見成功以結紮解決共存問題的官民合作模式+在國界遇見不是在救狗就是在抽菸的慢熱獸醫。
羅馬尼亞」狗場如戰場2.0。
義大利」正式報告的測不準背景。
葡萄牙」燃燒性命的公立收容所。
英國」先進的思想不是只表現在路上沒有流浪動物。
美國」大國土的流浪動物現況難道可全境同步?
斯里蘭卡」重新思考人與動物關係。
厄瓜多」野動志工的叢林生活。
泰國」我要紮完曼谷的六萬四千隻狗!
馬來西亞」亞洲動物研討會+在地志工+多元民族的多元觀點。
台灣」必帶。



先猜猜看這張圖片的場景是?
看起來像大型公園或郊區散步的好地點,但它是羅馬尼亞的狗場。台灣的狗場是小小的空間裡頭塞滿幾十隻或上百隻狗,而這裡卻是一望無際,整座山頭的狗兒很零星、很自由的活動著。

狗場靠什麼運作?
此狗場屬於某個協會,協會僱用員工照顧場區內的狗兒,並且種植農作物販售當作經費。

3位志工走訪國家的路線

往後會分別介紹不同國家,就跟第一張圖片一樣。有時候接收到的不一定是所認知的,而各個國家雖同樣有動保議題,卻也會因國情、對待動物的態度、政府與民間...等因素有所不同。



3位志工參加了由ICAM(國際同伴動物管理聯盟舉辦的犬隻族群管理高峰會,進而認識各個不同國家的動保人。也因為Robert Smith極力幫忙,讓她們踏上了參訪之旅。Robert 聽完志工的想法就馬上把推薦的參訪名單Mial給她們,連交通跟聯絡人的資訊都附上了。Robert 可以說是這些講座的貴人吧XD

ICAM 是由數個協會所組成的國際性聯盟,共同的理念是以專業學科的方式思考流浪動物這個議題。並舉辦犬隻族群管理高峰會,集結各國的專家以各國不同經驗、狀況做討論交流。

ICAM針對如何解決流浪動物已出版了2本書,圖中的人道犬隻族群管理指南有幾個翻譯版本,中文譯本為簡體中文。


ICAM出版的第一本書

志工截取第三頁是為了給大家一些概念。例如第二點,台北地區的浪犬組成跟來源與高雄地區就會不同,採用的管理方式也會不同(台灣篇會說明)。而第三點就是俗稱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發現流浪動物就只是把它移走,卻不去思考為什麼動物會來到這,那移走流浪動物就是治療症狀,明白動物來源並著手解決才是治療病因。





Stray除了流浪還有閒晃之意,國外也以這隻狗是否自由活動無人管束為依據進行浪、家犬分類

繁殖場被歸類在棄犬與走失犬
已經成為流浪狗或浪犬生的浪犬,不管最初的來源為何,都將歸類在野犬
放養犬多數為不請自來,飼主習慣餵食後就定居在附近,所以飼主責任是個模糊地帶,通常朋友詢問飼主會承認,但如果換成動保稽查人員詢問,飼主就不太會承認狗是他的,但放養犬帶來的影響跟前兩者是差不多的。

流浪犬隻的影響
發情持續不斷繁殖
公狗鬥毆,人類害怕
吠叫
隨地便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