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動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動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從海鸚文章學習

「Atlantic Puffin」的圖片搜尋結果
留意周遭,往往有好多很棒的學習資源呢!今天看到朋友分享的這則文章,又認識了一個物種,可愛的海鸚很適合做成圖卡給小朋友學習唷~
 
文章主軸是鳥類復育與保護專家克雷斯(Steve Kress)復育海鸚的故事。如果仔細閱讀與思考,您一定可以從中發現,文章裡不只可以認識海鸚這個物種,還能讓我們看到其它面向。
 
觀察與了解就是親近最好的第一步
其實這跟哈囉!安柏希之前發的文章理念相同,要接近一個物種,你必須先了解他。也許有人會認為:「克雷斯是鳥類復育與保護專家,會那麼了解海鸚是正常的,普通人哪知道啊」,但這跟我們想與新朋友變得熟悉是一樣的,您得先對他有所認識,觀察他喜歡吃什麼、做什麼,愛聊什麼話題等,您才會慢慢跟他成為好朋友。如果想跟他有所拉近,就會有動力去認識他,不管是不是專家。

北極海鸚Atlantic puffin小介紹
牠是海鸚屬Fratercula中的其中一個種類,另外還有角海鸚與簇絨海鸚(花魁鳥),以及絕種的道氏海鸚。而北極海鸚是唯一在北大西洋土生土長的,其他則是在北太平洋。牠們除了繁殖期會在陸上生活外,其他時間都在海上,最常在石塊、巨岩之間或泥土中築巢,這就是為什麼文章裡有克雷斯在石縫間取蛋的照片。

牠是群聚動物,春夏繁殖期是最熱鬧的時刻,牠們會變得非常積極於社交,求偶、交配、打架,所以文章中才說計畫失敗的原因在此,無鸚島讓想回原地築巢的海鸚們退縮了呀XD
 
保育之路漫漫
克雷斯在1973年經加大政府同意,開始搬蛋孵育海鸚,為海鸚製作假朋友群、動頭腦想辦法製造會動的假象、發出各式各樣的海鸚聲音,直到1981年才在島上發現一隻海鸚雛鳥,而這隻小鳥是島上海鸚消失後的100年來第一隻自然產海鸚。

這是多麼辛苦的一條路,而時間是多麼的漫長,如果加上育養期更長的物種,或是育養及環境困難度更高的狀況,保育之路就更具挑戰。更何況重建時期總是和毀壞時期一併進行;再者是重建的速度、力量及人力常常遠比不上毀壞,就像台灣的流浪犬問題、世界的環保問題等。
 
地球上的每一員都有責任
文章說1850年人們為了時尚而撲殺海鸚,1990年漁民吃蛋。海鸚全身上下都有利用之處,在冰島殺獵海鸚是合法的,海鸚也是他們的傳統美食之一。當然,海鸚不在瀕危名單中,人類利用造成海鸚變少是不是主因也不確定,但肯定的是,因海水溫升高擾亂了食物鏈,小型魚類的數量都在減少,這些魚類正是牠們的主食。

「我們不是專業人士,沒辦法處理」「大西洋的問題乾太平洋的我們屁事」「啊!沒救了啦」,其實這都是逃避心態產生的對話。保護地球上的物種或資源,有時候看似跟我們沒有關係,但總是環環相扣,或是一點點就連帶影響一大面。大西洋的問題也可能發生在太平洋,文章或資訊有時候只是個借鏡與提醒,某處發生的問題也許會發生在我們這裡,更有可能是整個世界都在發生的事。而非專業人士就有非專業人士的做法,我們不會復育,那就盡力做好環境上的維護,少丟點垃圾、多做點環保等,毀壞速度雖然很快,但一個人動、一百人動、一萬人動,總比大家都心存〈別人有做不差我〉的心態,機械運轉也是靠無數個小零件產生的啊!
 

小編曾經看過《群》這本小說,它的小標語是: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竟是殺人……。裡面描寫世界各地陸續傳出來自海洋的異常現象,造成了各種災難事件,海嘯、無眼白螃蟹、成群鯨魚攻擊等,也有間接帶出一些需要重視的問題,例如石油開採過度。作者可是用了很多角度與面向想傳達給大眾,所以,您認為海洋沒有意識嗎?周遭甚至是大自然就如同書裡的描述,它一直都在發生,只是默默地、安靜地、讓人不知不覺。

參考內容:維基百科國家地理雜誌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從動物餵食意外談尊重動物

日前發生一起動物餵食意外,一名母親抱1歲11個月大的兒子餵食馬匹,小孩的手指遭咬斷。牧場方則澄清,是該名母親未依規定,將孩子抱越柵欄所導致。

 
今天不探討事情經過或對錯,而是從其他觀點來說明,讓大家自行判斷。 哈囉!安柏希 Hello Mr. Empathy一直都希望能推廣尊重動物這點,與同伴動物學習並擴展延伸至各個面向,不論是野生動物、人類,甚至生活上的觀念。如同之前黃金獵犬咬女嬰事件,不管接近任何一個物種,最優先的條件一定是「正確了解該物種」+「保持尊重」
 
當您想帶著小孩接近動物時,您有問過自己這些問題嗎?
我深知動物的習性了嗎?
例如事發的動物:馬,馬最主要是單目視覺,雖然視野非常廣泛,視覺範圍可達190-230度,但雙目視覺(雙眼視野範圍互相重疊下所產生的視覺)只有55-65度,因此牠的正前方與正後方為視覺死角;也因為視覺重疊範圍較小,有無法有效地對焦、精準地估算物體距離。在正前方又近距離餵食時一定有其危險性。
 
小孩的年紀適合接觸動物嗎?
不管人或動物,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生活方式。在理解力發展成熟得成人身上,都可能因不受警告與控制而受傷,更何況是理解力不足與行動力未能受控的小朋友。
 
我的目的是什麼?
『我想讓小孩認識動物,這可深具教育意義』
教育有很多種形式,您可以選擇更好、更正確的方式。例如:溼地與棲地教育、動物收容教育中心、電視的動物頻道、動物相關紀錄片、各動物協會或保育機構辦理的相關活動…等。還記得我們養過的蠶寶寶與撈過的青蛙蝌蚪嗎?這樣的教育真的合適嗎?

為什麼會說更好、更正確的方式呢?先不論《動物娛樂》或《展演動物》的相關動物權話題(之後會談),動物園或是所謂的農場,在面對多人數的群眾,有多少個具有專業背景的人員隨時關照,或有足夠的防護措施?在附加上經濟效益或金錢,能做好完整的規劃、良善的環境、專業的知識的又剩多少?

『動物好可愛,我想親身體驗』
您好可愛,我跟我的家人可以餵您吃東西,我的朋友跟他的家人可以摸摸您,大家的小孩還能跟您拍照留作紀念唷!如果為了親身體驗大象、企鵝,必須將牠們從棲息處移往不適合牠們生長的環境,換個立場,您會願意嗎?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TAEA​曾經辦活動,讓小學生現場體驗展演動物可隨意被觸摸的心情,學生模擬被關或綁的動物,體驗被囚禁10分鐘後都受不了。
3/26 宥勝​也在他的宥勝之旅粉絲頁上PO文說明,身在尼泊爾奇旺當地的他,才深深體會為什麼不該騎乘大象。動物展演的表面,看起來歡欣鼓舞,背後有許多悲歌是大眾所不知道的。
 
當我們審視自己,也選擇尊重、同理動物,那麼我們的所作所為就會出現最適當的表現,同時也做了最好的教育示範。
 
*演籠中動物 生命教育掀震撼
https://goo.gl/gUAzn9
*為什麼你不應該再帶孩子去看動物表演?
https://goo.gl/ogJjLe
*餵食野生動物錯了嗎?
http://pansci.asia/archives/82074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為什麼狗有尾巴?

*篇為大略翻譯

1. 天生用來幫助平衡

當狗在跑步時必須快速移動,轉彎時前半部已經轉向,後半部仍沿著原來的方向繼續前進。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導致後半部大幅擺動而減慢速度甚至跌倒。尾巴就有助於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將牠的尾巴作為一個秤錘,減少脫離行進方向的可能。

沿狹窄的表面行走時也會使用尾巴,透過將尾部擺動到與身體傾斜的相反方向,幫助保持平衡。很明顯,尾巴具有與特定運動相關的重要用途。然而,當簡單地站立或以正常速度行走時,尾部在平坦表面上不是特別重要。在這些時候,它可用於其他用途。

2. 信號

大多數品種的狗有明顯的長尾巴,它作為一種信號旗,能傳達關於動物的情緒狀態。尾巴高度、移動速度,甚至擺晃在身體的左側或右側的多寡,都可以傳達很多關於狗的信息,牠的感覺、心情,甚至牠的意圖。短尾狗或者是因品種的特性(例如法鬥出生時的尾巴長度約1英寸),又或者因為斷尾,這樣的狗無法有效溝通,通常與其他犬隻有溝通不良的情形。

3. 味道傳遞

尾巴還具有另一個重要的作用。每次狗擺動牠的尾巴,它就像風扇一樣在牠周圍傳播牠獨特的味道。動物之間傳達信息的氣味稱為費洛蒙,一些重要的費洛蒙來自肛門腺,這兒的氣味是獨一無二的,如同人的指紋。每次狗搖尾巴,肛門周圍的肌肉就會刺激腺體釋放。

尾巴高的狗比尾巴低的狗發出更多的氣味,藉由尾巴傳播味道,告訴別人“我在這裡”。受驚嚇的狗將尾巴夾在雙腿間,覆蓋的肛門腺體使牠的味道無法散佈,因此不會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4. 尾巴擺動時機

幼犬在很小時不會搖動尾巴,我見過能有條理地擺動尾巴的幼犬,最小的是18天,繁殖者和我都認為這不是常見的案例。雖然各品種間存在一些差異,但科學數據表明,平均三十天約一半的小狗是會搖尾巴,而行為完全建立通常約四十九天。

為什麼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才開始搖尾巴?

答案來自於社交,三週大以前的小狗主要都在吃與睡。這時期除了窩在一起取暖睡覺或照護,小狗彼此沒什麼互動。但牠們是能夠擺動尾巴的,只是牠們不這麼做。六七週大是開始看到尾巴經常擺動的時期,此時幼犬們彼此互動、社交。心理學家稱多數社交互動為遊戲行為。幼犬通過玩耍學習自己的能力、如何與環境互動,最重要的是,如何與其他個體和睦共處。

牠會學到,如果咬了同伴可能會被回咬,或玩伴被惹怒而遊戲被迫終止。小狗也在此時開始學習狗的語言,牠們學習將自己、母親與手足的信號與接下來的行為連結,並學習使用信號來表示牠們的意圖且避免任何衝突。這是開始出現搖尾巴行為的時機點。


有個可能會發生衝突的地方是餵養期間。當小狗想要吮乳時,必須非常接近同伴,但幾分鐘前這隻小狗可能才剛咬、推擠或追逐同伴。為了表明這是一個和平的情境,小狗會在此時搖尾巴作為休戰旗。後來衍生為,當牠們向族群中成犬乞討食物時也會搖尾巴,牠們會靠近、舔臉,然後搖尾表示和平。因此,非常稚嫩的幼犬不搖尾巴,是因為牠們還不需要發送求和信號給其他的狗。然而,當需要彼此溝通時,牠們迅速學習適當的尾部信號。

原文出處:Psychology Today(Why Do Dogs Have Tails?
作者:Stanley Coren  史丹利柯倫博士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動保相關法案


41日發表了一篇文章 - 受拘禁的動物。內文提到美國人道協會的被鍊犬隻或拴繩犬隻的常見問題   Chaining and Tethering Dog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此文最後一個段落在說明大眾如何幫助被鍊犬隻。

了解您的所在地是否設有相關法規。假如沒有,就與地方官員合作在所在地方法規中創造相關條例。當地的動物服務機構如有充足的資金,且該機構能有效執行基本法規,那增加法規可能是一個好主意。如果不是,退一步並評估現有的資源和努力有哪些是需要加強的。

除了執法措施之外,非營利組織也為寵物飼主提供寵物照護的相關訊息、資源與服務。透過積極、主動的支持也能有效地讓狗擺脫鐵鍊與繩索的限制。

下面有幾個原因說明了,美國人道協會不建議透過救狗來解決被鍊犬這件事。

第一、多數飼主因為喜歡,即便家裡已經有了還是會試著盡可能養越來越多動物。喜歡又再養,新狗仍會被拴鍊。
第二、動物收容所與救援設備也都超量了,狗只是重新移到一個多狗競爭的環境。

美國人道協會認為,為了現有的狗,大家一起合作達到改善情況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多數人其實是願意接受支持與鼓勵的。找到正向有建設性的方法,使飼主能夠自發地將狗免於拴鍊是最重要的,飼主也會把資訊傳播給其他人。這也為非營利性動福組織或資金不足的動服機構保留了寶貴的資源,使他們能夠把資源留給被虐或被忽視的嚴重案例。

台灣動物新聞網TANews今早發表了一篇文章 - 動保自治條例全台紛紛搶出爐。顯示台灣為了2017年零安樂的政策,各地紛紛公告動物保護自治條例。


小編曾經參加過相關法案條例編修討論會,發現參與出席的人多半是地方性較有名氣的救援團體,或是團體內部向外擴展與認識的愛媽們,還有聽過寵物繁殖業者及寵物商等。討論會的場面非常混亂,有時候會發現有意義的討論可能就此變成雙方對立的爭辯。當然,站在第一線救援的夥伴們能最快了解目前動保所面臨的窘境。不過小編認為動物福利的意識日趨成熟,民眾參與社會議題的狀況也漸漸熱絡,全民應該更理性與全面的去了解彼此的關係與理念。藉由群眾思考,統合及建議正向有建設性的方法,讓政府、動物相關組織與團體、民眾及動物們相互依存、合作。

第一步就讓我們來關心和認識目前的動保法以及各位所在的動保自治條例吧!大眾群體裡可是個個臥虎藏龍呢!肯定會有更多專業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