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軸是鳥類復育與保護專家克雷斯(Steve Kress)復育海鸚的故事。如果仔細閱讀與思考,您一定可以從中發現,文章裡不只可以認識海鸚這個物種,還能讓我們看到其它面向。
◆觀察與了解就是親近最好的第一步
其實這跟哈囉!安柏希之前發的文章理念相同,要接近一個物種,你必須先了解他。也許有人會認為:「克雷斯是鳥類復育與保護專家,會那麼了解海鸚是正常的,普通人哪知道啊」,但這跟我們想與新朋友變得熟悉是一樣的,您得先對他有所認識,觀察他喜歡吃什麼、做什麼,愛聊什麼話題…等,您才會慢慢跟他成為好朋友。如果想跟他有所拉近,就會有動力去認識他,不管是不是專家。
北極海鸚Atlantic puffin小介紹
牠是海鸚屬Fratercula中的其中一個種類,另外還有角海鸚與簇絨海鸚(花魁鳥),以及絕種的道氏海鸚。而北極海鸚是唯一在北大西洋土生土長的,其他則是在北太平洋。牠們除了繁殖期會在陸上生活外,其他時間都在海上,最常在石塊、巨岩之間或泥土中築巢,這就是為什麼文章裡有克雷斯在石縫間取蛋的照片。
牠是群聚動物,春夏繁殖期是最熱鬧的時刻,牠們會變得非常積極於社交,求偶、交配、打架,所以文章中才說計畫失敗的原因在此,無鸚島讓想回原地築巢的海鸚們退縮了呀XD
◆保育之路漫漫
克雷斯在1973年經加大政府同意,開始搬蛋孵育海鸚,為海鸚製作假朋友群、動頭腦想辦法製造會動的假象、發出各式各樣的海鸚聲音,直到1981年才在島上發現一隻海鸚雛鳥,而這隻小鳥是島上海鸚消失後的100年來第一隻自然產海鸚。
這是多麼辛苦的一條路,而時間是多麼的漫長,如果加上育養期更長的物種,或是育養及環境困難度更高的狀況,保育之路就更具挑戰。更何況重建時期總是和毀壞時期一併進行;再者是重建的速度、力量及人力常常遠比不上毀壞,就像台灣的流浪犬問題、世界的環保問題…等。
◆地球上的每一員都有責任
文章說1850年人們為了時尚而撲殺海鸚,1990年漁民吃蛋。海鸚全身上下都有利用之處,在冰島殺獵海鸚是合法的,海鸚也是他們的傳統美食之一。當然,海鸚不在瀕危名單中,人類利用造成海鸚變少是不是主因也不確定,但肯定的是,因海水溫升高擾亂了食物鏈,小型魚類的數量都在減少,這些魚類正是牠們的主食。
「我們不是專業人士,沒辦法處理」「大西洋的問題乾太平洋的我們屁事」「啊!沒救了啦」…,其實這都是逃避心態產生的對話。保護地球上的物種或資源,有時候看似跟我們沒有關係,但總是環環相扣,或是一點點就連帶影響一大面。大西洋的問題也可能發生在太平洋,文章或資訊有時候只是個借鏡與提醒,某處發生的問題也許會發生在我們這裡,更有可能是整個世界都在發生的事。而非專業人士就有非專業人士的做法,我們不會復育,那就盡力做好環境上的維護,少丟點垃圾、多做點環保…等,毀壞速度雖然很快,但一個人動、一百人動、一萬人動,總比大家都心存〈別人有做不差我〉的心態,機械運轉也是靠無數個小零件產生的啊!